避暑界的世外桃源,山林深处的清凉寺!

九峰山位于彭州市西北部的龙门山镇境内,属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龙门山脉中段,其间峡谷幽深、飞瀑成群、流泉清澈、山鸟成韵,原始森林异彩缤纷,云海佛光变幻莫测,春时杜鹃怒放,灿若朝霞,冬时红装素裹,分外妖娆。
彭州清凉寺便位于这清幽绝美的九峰山下,该寺历史悠久、文化底蕴深厚,是名闻遐迩的川西佛教名寺。清凉寺四周群山环抱,寺内古木森森,湔江流水潺潺,从高空俯瞰,一幅“深山古寺图”跃然眼前!
千百年来,这座隐匿在山林深处的寺庙,从历史烟雨里走来,如今在这世俗与清幽的交叠之处,照旧香火不断,牡丹绽开。
明朝元帅张定边遁入空门,在此修行,证得菩提成为九峰初祖,创立了临济正宗九峰派,历代高僧在此修行弘法,使清凉寺成为名闻遐迩的佛教名寺。
光绪《彭县志》地图标注的清凉寺位于海会堂北,六河溪源头边上。民国《彭县全图》标注的清凉寺旁边发源的山溪为“幹家沟”。清代建筑清凉寺大概毁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。
民国时期,九峰山全山事务由住在海会堂的海禅老和尚主持。清凉寺事务由海禅和尚派弟子管理。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宗性法师说:“此派在彭州境内不仅管理九峰山全山寺务,彭县境内也有其他由天台九峰派弟子管理的寺院。”
1983年版《彭县地图》标注的已经变成“清廉寺”,1986年编纂的《成都市彭县九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评价报告》一书第六页,“古刹遗踪”条只提到“海汇堂”,还提到海汇堂北一公里的“鸳鸯双瀑”,没有提到离海会堂更近的清凉寺。
从宗性法师《临济宗天台九峰派源流考述》可知,海禅老和尚剃度弟子三人:澄澈、澄济、澄裕,澄裕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恢复了清凉寺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重建的清凉寺在九峰山半山平缓地带,大殿四重,依山而上,一眼望去,殿堂层层叠叠,十分壮观。清凉寺之北螃蟹沱和双瀑布,山泉如玉,倾泻而下,绕过寺侧,极为清澈。2008年“5·12”大地震,九峰山清凉寺受到严重的损毁,地质隐患严重,而且山溪改道,风景不复存在。
清凉寺在彭州地方史料中出现较晚,但它无疑是明代无瑕禅师雷音寺和清代天台九峰派一脉的延续。
2010年,释宏愿法师住持清凉寺。因次生地质灾害,清凉寺无法原地重建,后选址于龙门山镇团山村6组,进行恢复重建。
重建后的清凉寺,占地面积约76亩,其中域宗教活动区域占地20余亩,园林50余亩。
清凉寺最南面为山门牌坊,进了山门分别是天王殿、观音殿、地藏殿、药师殿、大雄宝殿,最上一重殿为祖师殿,祖师殿后分别为万佛塔和舍利塔,是清凉寺目前最高的建筑。
由于这里地势宽敞平整,清凉寺整个布局严整端方,庄严肃穆,大异于一般山林式寺院。游人到此,自然会生出恭敬之心。雕塑彩绘繁简适中,匾额楹联风格多样,体现了主持建筑者的匠心和品味。
如今的清凉寺,群山环绕、丛林叠翠,庙内鸟语花香、草木枝繁叶茂、山间清泉不息……是成都市文化生态寺院示范点、彭州牡丹花文化示范点。
清凉寺西面约有十来亩为牡丹园,这大约是彭州地区海拔最高的牡丹园,花期比丹景山略迟,已经栽种四十多个品种的牡丹。有两株牡丹树龄在120-150年之间,为清凉寺的花王。当彭州低海拔地区的牡丹开过之后,在清凉寺可以领略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牡丹始盛开的妙趣。
牡丹园除了种植牡丹,还兼种一些芍药,当牡丹谢后,芍药开放,大大地补充了园内花期。园内还种植了不少从山中搬来的高山杜鹃,为清凉寺增添一景。
细沙铺路的剑柏林,小桥亭阁,流水蜿蜒,四面环山,三面河水,无论晴雨,云雾缭绕。现在的清凉寺虽然不如原清凉寺险峻,但地势开阔,自然环境胜过原九峰半山的清凉寺很多,无疑是修行暂居的胜地。
山林深处的清凉寺
贮藏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印迹
也是疲惫之时的栖身地
隔绝了喧嚣和躁动
营造一处与自我对话的世外桃源
期数:3069期
文:《品鉴彭州》杂志第十四期 高光俊 冯艳丽
图:张勇 高仕蓉
编辑:邓茹月 责编:龙洋 审核:冯艳丽
★转载请标明来源,版权保护离不开你我的参与!